《MBTI:“超级准”还是“伪科学”?》
一、MBTI 简介
MBTI 全称为“Myers-Briggs Type Indicator”,是一种自我报告式的人格测评工具,由美国作家迈尔斯和她的母亲布里格斯研制开发,其理论基础是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所创立的心理类型理论。它将个体行为差异分为四个维度,包括精神能量指向(外向型-内向型)、信息获取方式(实感型-直觉型)、决策方式(情感型-思考型)以及生活态度取向(判断型-感知型),四个维度的不同偏好倾向组合起来,便形成 16 种人格类型。
二、MBTI 受欢迎的原因
1. 操作简易、便于传播:通过二分法的分类方式,让人们易于理解和接受。
2. 自我判定:将决定权交给接受测评的人,让每个人通过自己给出的信息,去寻找和判定自己的人格类型。
3. 提供坐标:在测试结果中,除了显示人格类型,还会显示每个人在每个选项上的百分比,以及该人格所具备的特征,人们能够以此为坐标,来认识并分析自己的性格表现。
三、与巴纳姆效应的关系

1. 巴纳姆效应的定义:人们偏向于相信模糊的、笼统的描写,即便这些描写并没有提供具体的信息。
2. MBTI 与巴纳姆效应的联系:MBTI 测试的描述含混,属于“巴纳姆效应”,因为描述模糊而普遍,以至于放诸四海而皆准。
四、MBTI 在求职招聘和找对象中的应用
1. 历史背景:20 世纪 40 年代,MBTI 开始被用于求职招聘和找对象,如通用电气、标准石油公司等大公司都曾使用它来进行 CEO 自评、面试应聘者等。
2. 应用现状:如今,不少求职者将测试结果作为彰显个人性格的主要标签,并借助 MBTI 的分析话语推销自己;一些秘密组织挑选特工时,也会使用 MBTI 测试。
3. 应用争议:公司用 MBTI 来筛选员工,个人用 MBTI 来规划职业发展,以及找对象,靠谱吗?不少网友对此都保持谨慎态度,认为心理测量只在某个断面提供参考,不是诊断性的,更何况非专业人士对很多概念的理解偏差极大。
五、总结
MBTI 作为当今社会的一种话题和交流方式,或许可以帮助你快速与他人建立起沟通关系,但要利用它在多大程度上指导生活,我的建议是:仅供参考。人是动态的人,俗话说,“千人千面,百人百性”。做性格测试很容易,但向内探索将永无止境。
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,注重分享,被刊用文章【MBTI:超级准还是伪科学?原理及应用】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,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,或有版权异议的,请联系管理员,我们会立即处理!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,内容摘自(本人原创文章,百度百科,百度知道,头条百科,中国民法典,刑法,牛津词典,新华词典,汉语词典,国家院校,科普平台)等数据,内容仅供学习参考,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!发布者:蓉嫂网,转转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rongsao.com/18931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