陀思妥耶夫斯基:俄国文学巨匠
一、陀思妥耶夫斯基其人
陀思妥耶夫斯基于1821年诞生在莫斯科,是俄国著名的作家、思想家和哲学家。他以深入的道德观念和人性探讨闻名于世,被赞为“心灵的医生”。陀思妥耶夫斯基属于INFP(内向、感觉、情感、直觉)类型的人,这一类型在他的创作中有诸多体现。
对人性的关注:他的作品充满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绘,深入剖析人类情感和心理状态,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人文关怀。我们能在作品中看到主人公面对窘境时展现出的勇气、仁慈和坚持,这些体现了INFP型人物的价值观和信仰。
对道德和伦理的思考:他深入探讨人性的善恶、道德的界限以及人类面对道德决定时的窘境。作品中的主人公在诱惑和窘境面前坚守道德底线、寻求正义公平,这反映出INFP型人物对道德伦理的敏感性和责任感,也让他的作品富有思想深度和现实意义。
对自由和选择的理解:他的作品中,主人公在窘境里努力寻求自由和摆脱,面对压迫和束缚时坚持信念、寻求真实的自由,这反映了INFP型人物对个体价值和尊严的重视,也使作品充满人文关怀和价值观。
二、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历程
1845年,陀思妥耶夫斯基写出处女作书信体小说《穷人》,1846年1月《穷人》连载于期刊《彼得堡文集》上。
1860年,他返回圣彼得堡,次年发表长篇《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》。
1864年,他的第一任妻子和兄长相继逝世,濒临破产,陷入消沉。
1866年,代表作《罪与罚》出版,赢得世界性声誉。两年后完成小说《》。
1872年完成《群魔》,1880年发表《卡拉马佐夫兄弟》,这是他最后一部作品。
三、《罪与罚》相关
作品思想:陀思妥耶夫斯基是有浓厚宗教意识的作家,希望借宗教拯救人类。《罪与罚》透过人物塑造分析自我惩罚的宗教心理,让人反省。他的宗教思想存在内在矛盾,既狂热信仰上帝,认为没信仰是罪,又持有怀疑态度,这种矛盾贯穿小说,成为一大特色。小说中人物心灵平衡点是基督教上帝的信仰与救赎,作者寄予的理想是通过罪与罚表现拯救意识。
四、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名言精选

关于人生态度
“对具有高度自觉与深邃透彻的心灵的人来说,痛苦与烦恼是他必备的气质。”
“事情是很简单的人,全部秘诀只有两句话:不屈不挠,坚持以底。”
“要正直地生活,别想入非非!要诚实地工作,才能前程远大。”
“没有理想,即没有某种美好的愿望,也就永远不会有美好的现实。”
关于人际关系
“我要求别人诚实,我自己就得诚实。”
“对人不尊敬的人,就是对自己不尊敬。”
“大凡善良的人总喜欢把人往好处想,总是把人想得比实际上更好,总爱夸大他们的好处。对于这样的人来说,以后的幻灭是很难过的,在他们觉得自己负有责任时就更难过了。”
关于社会与人性
“一个人如若不劳动,如若没有合法的、正常的财产,他就不能够生存,他就要腐化堕落,变成兽类。”
“要想获得一种见解,就需要劳动,自己的劳动,自己的首创精神,自己的实践。”
“无论是人类还是民族,如果没有崇高的理想,就不能生存。”
“爱情是无邪的,神圣的。”
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,注重分享,被刊用文章【陀思妥耶夫斯基:俄国文学巨匠的生平、创作与思想】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,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,或有版权异议的,请联系管理员,我们会立即处理!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,内容摘自(本人原创文章,百度百科,百度知道,头条百科,中国民法典,刑法,牛津词典,新华词典,汉语词典,国家院校,科普平台)等数据,内容仅供学习参考,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!发布者:蓉嫂网,转转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rongsao.com/7493.html